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改变,我国养猪业必须朝着适度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许多关键养殖技术需在发展适度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开展集成研究,在实践中完善并示范推广。
第一、早期隔离断奶技术:这是已被充分证明并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适用技术之一,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显著提高母猪的年产肉量。在我国各猪场间的有效距离及规模、各阶段饲料的生产与饲喂等关键技术尚需在推广中总结和完善。
第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目前,对饲养阶段的划分过程,营养需要量标准及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界定多为经验式估计,虽采取计算机设计饲料配方,但实质上仍是经验型配方,尚未实现养分供需间有效平衡,养分的潜在浪费严重。设计饲料配方时应充分体现动物的实际需要和饲料养分的营养实质,完善与应用回肠真可消化氨基酸、非植酸磷、净能等营养指标。动态营养需要量标准的确定,饲料有效营养价值的评定及其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养猪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
第三、以营养促免疫: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直接相关。营养素间不平衡、养分的过多摄入(如粗蛋白质、某些微量元素等)、长期或超量使用抗生素、饲料中含有毒素或抗营养因子等,是动物发生疾患的诱因,也是排泄物污染的主要因素。未来的养猪业应以合理营养与饲养措施充分发挥和调动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平衡及适量补充,保持能量蛋白质平衡,合理使用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措施均可维持动物较好的免疫力。
饲料资源不足和有限的饲料资源未能高效利用同时制约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开源节流”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出路所在,其中“节流”是目前更为现实和迫切的技术措施。我国需要研究畜牧高新技术,因此,适用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更具有实现意义。